港深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:走過疫情封閉,懷疑人生就去坐天星小輪

關鍵評論 THE NEWS LENS

疫情籠罩香港至今將近三年,在無法出外旅行,本地又動輒陷入政府公共衛生封控的環境中,香港這個城市又老了三歲。每兩年就會在香港、深圳舉辦的「港深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」(UABB),香港展方今年以「集籽種城」(Seeds of Resilience)為主題,策展團隊集合香港本地超過50個參展碩目,從城鄉共生、多元化共居、低碳生活及由下而上的社會設計,展示香港經歷疫情後仍能像種子頑強,抵抗困難,落地生根。

香港展場分別位於中環街市、北角東渡輪碼頭及中環天星碼頭;深圳展場則位於原金威啤酒廠的羅湖「粵海城・金啤坊」,緊接香港展期後於12月舉辦。

翻開場刊,策展團隊在展覽起首語説:「過去數年,一浪接一浪的危機改變了香港人的生活。」

美國註冊建築師、其中一位策展人梅馥曼(Fei)説,建築師是一種關心城市未來的職業。

「建築設計離不開生活,如果我們能培養出韌力在這個城市生活,或許面對疫情及種種危機時,我們會有更高的抗壓性。例如城鄉共生及低碳生活關注本地農業,如果城市有自給自足的韌力,會否就不怕因封關而搶購入口食物?這次『集籽種城』是一場showcase,也是緣於疫情期間大家都不容易接觸到彼此,透過本地大小團體的展品,讓公眾知道其實仍有很多人在香港努力不懈,互相鼓勵,有動力去追尋希望。」

雙年展也不乏回顧與重探香港建築歷史的展品:「戰後建築研究檔案」的成員以模擬實景形式重現香港大學建築系創系主任Raymond Gordon Brown的首個作品、現正重建的「大學道二號」,拾遺昔日將現代主義建築由西方移植到香港的嘗試。「鄰里關係研究所」將灣仔不同後巷空間轉化為360度AR影像,讓公眾體驗日漸式微的後巷小店空間。也不一定要有官方評級才可稱為歷史建築,跨國文物保育工作室「Purcell」以西營盤社區為試點,設計互動裝置,讓公眾瞭解老區大大小小的潛在文化資產,諸如歷史建築、園景、以及對社區別具意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
「一直以來,隨著社交媒體興起,建築界有不少人貢獻專業知識,參與民間規劃;而疫情下,香港城市建築的商業元素彷彿暫時退居二線,很多實在的民生面向像退潮後露出水面。」梅馥曼希望,「集籽種城」能夠讓公眾見到一個多元的香港城市未來,每個人都有份參與社會設計,照顧到不同人的需要,包括兒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