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寸图则 一笔一划 勾勒城市灵魂

青年空間 Youth SPOT

人與城市 共生共榮

人和城市无时无刻都在发生著各种关系,但甚少人会仔细回顾:人与城市空间本质关系为何?在稠密的城市中,方寸空间的运用如何建设繁荣的城市?不同空间及其使用者如何共存?在高速城市化下,我们忽略了那些人群的声音?

公共空间意指一个不参与经济或社会条件,任何人都有权进入使用的地方。它既是一面镜,反映城市的邻里身分,也是一道桥,有助整合共融性的社区身分。然则,数十年间大量亚洲城市例如香港,城市发展过于急速,变化过大,少有闲暇纠正我们的社区和社群能否追赶上如斯剧本变。在一切都计算成本效益,经济至上的价值下,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及承继这一个由人组成,塑造的城市?

「邻里关系研究所」正正围绕着公共空间的规划而生。何力辉(Eric)原是建筑师,于2019年成立研究所,希望透过研究公共空间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发展可能。研究所源自一间建筑公司的计划,希望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,以人为本,和社区不同持分者沟通合作,寻求共识,携手建立共融社区。

社區設計 同繪公共空間

「社区设计没有所谓『有形』或者『目标』的规划方向。反之,其希望大家透过表达自身所需,从而一同构思身处的空间所缺乏但又需要的东西。研究所希望由使用者角度出发,仔细了解一个社区究竟需要甚么。」这种于社区层面,包括透过街坊、小型及大型机构,了解和解决问题的方式,正是「社区营造」的意义所在。

研究所会主动了解区内大型地产商发展,并发掘社区活动的商业价值,以「荃湾邻里关系研究计划」为例,计划获得发展商支持,提供场地举办社区展览,让居民食得健康及治愈身心,并与不同机构合办不同邻里活动,例如认识荃湾的亲子填色工作坊,从而说服发展商为社区发展出一分力,达至双赢。

传统的城市规划由政府主导,由上而下规划城市蓝图,却少有固定机制聆听及正视社区使用者的声音。研究所希望以由下而上的方式,倾听社区内大小持分者的意见,让社区规划中被忽略的街坊声音被听见,包括邀请土生土长的街坊担任研究员,亲身分享所属社区的特色。另一方面,亦会与不同非政府机构合作,以接触弱势社群,例如㓥房居民。

团队曾访问基层市民对公共空间不足的看法和建议。「曾经有位婆婆表示,自己连落楼也有困难,谈何公共空间。」这次经历令Eric反思到,公共空间不单只在乎如何规划,更应该思考使用者能否使用。很多时候,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在于公共空间本身,而是在于如何让弱势社群可以享用到公共空间。就长者而言,研究所特别透过照顾者的观察,了解长者生活习惯,以了解区内长者真正的需要,这发现正正是实行社区营造重要的第一步。想改善社区,先了解社区核心问题,再从而提出人性化的改善方法。

在Eric心目中,一个社区设计完善与否从来都是以人为本。一个社区内有百种人,百种声音,背后代表的是不同文化和不同对城市的想像。只有真正在那个社区生活的人,才会知道怎样才算最完美的社区。Eric希望长远而言,在香港这座城市,会有一个回馈机制,聆听百种人的想法,更会有不同公共设施联系各个持分者,共同勾勒、创建各式各样的「完美社区」。